大和堂|九龍城追憶1930年代地標 時光疊影的建築再生

鑲嵌通花鐵枝的玻璃門後,馬賽克地磚保留著歲月的痕跡。原為「大和堂」中藥行的空間現飄散咖啡香氣,在1930年代建造的廣州式騎樓內,每天都迎來各地聞名而來的客人,如今不再是等待診患的民眾,只是仰慕舊日鎏金時光的觀眾而已。

建築中的時空切片

早晨的大和堂咖啡館尚未湧入人潮,可清晰觀察建築細節。刻有「大和堂」的金漆匾額懸於挑高天花,見證1930年代鍾伯明醫師在此行醫的歷史。原先存放中藥材的百子櫃改作咖啡豆儲櫃,原本標示藥材的抽屄仍保留「川貝」、「當歸」等字樣,與咖啡器具形成時空交錯的視覺對比。店內保留日治時期鐵閘與戰前花磚,修復團隊特別加固蛀蝕的木樑結構。

大和堂|九龍城追憶1930年代地標 時光疊影的建築再生
大和堂|九龍城追憶1930年代地標 時光疊影的建築再生
大和堂|九龍城追憶1930年代地標 時光疊影的建築再生

空間活化的軌跡

大和堂經香港政府活化過後,現已轉型為複合式餐飲場所,又在網絡上深廣為流傳,使得這裏經常有人出入,繁忙時候更要排上三十分鐘才能進內品茶或喝咖啡。菜單上的「大和堂鮮奶咖啡」,淡淡飄著咖啡香,坐在具有歷史意義的地方中,連細味平凡一杯咖啡也感覺時間慢了下來。

大和堂|九龍城追憶1930年代地標 時光疊影的建築再生
大和堂|九龍城追憶1930年代地標 時光疊影的建築再生
大和堂|九龍城追憶1930年代地標 時光疊影的建築再生
大和堂|九龍城追憶1930年代地標 時光疊影的建築再生

城市記憶的載體

牆面展示區陳列《乾柴烈火》電影劇照,該片2002年取景時仍為藥材行狀態。對比現今空間配置,可見部分藥櫃位置已調整為座位區,但主要結構仍維持1930年代原貌。

大和堂|九龍城追憶1930年代地標 時光疊影的建築再生

傍晚離去前觀察建築外觀,騎樓柱體可見多層次修補痕跡。戰時彈孔修復處、1990年代加裝的排水管、2018年補強的防鏽塗層,共同構成建築的時序剖面圖。店內保留的抓藥銅秤與現行電子收銀系統並置,揭示空間機能轉換的具體過程。

大和堂|九龍城追憶1930年代地標 時光疊影的建築再生
大和堂|九龍城追憶1930年代地標 時光疊影的建築再生

作為九龍城少數完整保存的戰前唐樓,大和堂的活化案例被列入2021年香港建築文物保護研究報告。其轉型模式顯示,歷史建築在當代都市中仍可透過感受時光再造延續生命力。

大和堂交通指南

📍九龍城衙前塱道22號
🚇屯馬線宋皇臺站B3出口步行8分鐘
🚌巴士1A/2A/3B/5C/11B至賈炳達道公園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