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旅行,自小的夢想便是環遊世界,幾乎可以說是不切實際,但正正是因為不切實際才能夠稱之為夢想。夢想不用有血有肉,不用有條有理去計劃,若有,那是一個目標但不是夢想。喜歡一件事的原因可以很純粹,我想走遍世界任何一個角落,與當地的環境同悲同樂,好像生來就應該是這樣的,我們卻被這個社會束縛住了。
很多東西我們都沒有辦法輕易地言說要放棄,因為我們有家庭,有要承擔的責任,有我們從小到大都要去運行的軌跡,但荒謬的是,我們站在這座城市裡,偶爾竟會喘不過氣,抬頭看的天空好狹窄,也近乎看不清它原來的模樣。旅攝作家李秉律曾經寫下:「來到島上,才會看見距離,也才會想起自己沉默的理由」,嘗試去看那異地的廣闊天地,人才會釋放自己,變得輕盈自在。在旅行遊記中,我總能夠尋得一絲慰藉——原來世界竟可如此之大,有可能發生的事竟可如此有趣——然後在每一趟旅行中,無論長短,我都會嘗試去徹底感受每一刻,肆意去發現生命中的每瞬間,才會感到自己真正活著,而不是困籠中鳥,日復日的努力工作,卻不知為何努力。我不否定生活的方式,但如何生存,是一種本能,是能夠在歷程中找到屬於自身意義的本能。屬於我的意義就蘊藏在這本書中,在旅行中發掘自己,在遊記中建立自己。
我們「三成熟」,是為了要看「七成熟」的世界,與世界連結,才是百分百完整的。

序:每天都很努力感受天空
好像有很久沒有仔細看過天空了,當童年的我站在廣闊無際的鄉村原野抬頭望天,默默地看著雲朵從這一邊的盡頭緩緩地走到另一邊的盡頭時,我就想用力揮手和它們道別,然後我發現我和天空之間的距離好遠好遠,大概有十個恐龍那般遠,跳得再高也夠不住藍色的天幕,或深色或淺色。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絕望,醒覺人永遠沒法控制脫離自己以外的事,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我開始釋懷,不再執著和天空的親密接觸,成為了一名旁觀者,反倒看得更加清楚。那些正在追逐的雲的輪廓,偶爾盤旋的飛鳥們的姿態都輕易地奪去我視線,有時候走在路上會情不自禁停下腳步,看曼妙的自然在天空中翻湧成一首詩,感嘆自己看得失神了,才會悠悠的把手機掏出來拍一張照片,不過遠沒有用肉眼看那麼震撼,大概自然的東西還是要用自然的角度去欣賞,極致的美就應當呈現於眼前。
我不否認這座城市確實還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但因為我們從小到大長大慣了,又因被各種重擔堆積而成的肌肉記憶壓得痛苦不堪,加上越熟悉就越缺乏新鮮感,也就越缺乏熱情,無法再提起幹勁,在習慣成自然中再尋新。可是旅行就不一樣了,相信每個人都嘗試過到另一片完全不同的天空下生活,哪怕是短短幾天的回鄉,都會讓人感到如沐春風,正是因為在一個較不熟悉的環境下,人更不容易怕犯錯,會勇於挑戰和離開所謂的「舒適區」,獨自處理各種瑣碎的事,繼而發現你到底是一個勤快的人,抑或是一個閒散的人等等。大多人愛上旅行,是愛上一個全新的自己。所謂旅行,其實是一個發掘自己的過程。
假若沒有能力經常去一個新的地方,或者受環境影響如近數年疫情所困,我會推薦去感受你所在之處的天空。天空不會永遠停留在同一個地方,它是流動的,裏面的住民會經常替換,以保持世界該有的活力和光彩,所以觀察天空猶如去了一趟旅行。很奇怪,當我每次哭,想抬頭把眼淚收回眼眶時,定睛望著天空,竟然會覺得它有種強大的包容力,可以完全容納我的眼淚和情緒,所以我和天空的關係既疏離又密切,不但是觀察者,更是依賴者。
可是去旅行是最能直觀感受改變的,感受天空、感受落日餘暉、感受世界運作的規律,才會發現人類到底多麼渺小。沒有錯,每天都努力感受天空是練習,只有深知自己的處境,心底才有機會迸發靈性的力量,幫助自己張開第三隻眼睛。「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把自己從現實中所抽離出來時,不就是旅行的意義,推進自我思考的過程嗎?
願你我都能夠學會感受天空,感受屬於自己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