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寺/京都|時間和記憶交織,淡淡的但又很安寧

清水寺坐落日本古城京都,依山而建,爬過一道「坂」才能上山參拜,在友人口中聽過數次對京都的讚嘆,所以我一直對該地心神嚮往。到終於踏足音羽山下的石板坡,抬頭看到連綿不絕往上延伸的日式建築時,才明白那種古老的東洋氣息從何而來。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或許神明數千萬年都不曾離棄這座城市,淡淡的,但又很安寧,走在路上感受風吹過的時候,我都覺得是一種祝福。 

清水寺/京都|時間和記憶交織,淡淡的但又很安寧
清水寺門前碑
清水寺/京都|時間和記憶交織,淡淡的但又很安寧
清水寺往下看的景色

在琳瑯滿目的商店街漫步,瞥到一間門外大排長龍的小食攤,旁邊的膠板上展示著「團子」的模樣,它看起來像串燒一樣,用竹籤穿起幾粒搓圓的丸狀小麻糬蒸熟,放在爐火上烤至微焦,味道不同,搭配的佐料也不一樣,簡單別緻。作為一個未嚐過鮮的香港旅客,自然是要趁趁這熱鬧的,我和朋友走到了隊伍的最後方,開始討論要點甚麼味道。 

菜單上的團子口味有鹹有甜,人氣榜上第一的醬油團子和第二的宇治抹茶團子都不是我的選擇範圍內,朋友不喜「中伏」,自然選擇呼聲最高的;而我劍走偏鋒,也不好甜食,下單了一串七味粉團子。店員友善地答應讓我拍攝團子的製作過程,原來有的團子只需蒸熟,有的烤過會更加香軟,而且烤網下的火僅僅有烘熱的作用,主要還是靠師傅手裏的火槍快速加熱團子的表面,再控制時間不停翻轉,才會出爐一顆顆外脆內軟的團子。 

遊記| 清水寺 /京都📍時間和記憶交織,淡淡的但又很安寧

說實話,看到團子白白胖胖的外型,實在酷似花生湯圓,卻無法想像湯圓離開湯水,又被火烤會有甚麼滋味。我望著那串七味粉團子,舌尖意外地泛起了花生糖粉的味道,彷彿有一場味覺的擂台戰在我嘴裡爭霸,鹹和甜不斷在腦海中拉扯。那刻我才意識到,現實和遐思是可以分離的,它帶我回到了過年過節時家裡那鍋湯圓,然後我不由的咽了咽口水,無論芝麻多麼正確和花生多麼錯誤,我永遠站在花生那邊。也沒有甚麼特別的原因,可能是花生比起芝麻,更容易讓我連繫起某些憧憬或興奮的情愫,一看見它,就依稀回到了從前單單需要吃甜的時光。 

我和朋友略懂日語,但因 清水寺 是旅遊勝地,周邊商店不乏三文兩語介紹本地特色的宣傳單張,才恍然大悟團子的起源是神的供品。五粒團子分別象徵人的頭以及四肢,被當作是信奉者的替身獻給神明以抵擋一切災難及祈求平安。我將我的「分身」撕咬下頭部,認真細味,絲毫沒有想像中的甜味,只有一團無味軟糯在嘴裡翻騰,比其他相似的如茶粿、糍粑的黏糯米小吃有嚼勁,可惜唯有寥寥的七味粉稍微滿足到舌頭的慾望,難免有些遺憾沒有內餡的湯圓竟吃不出個所以然來,可憐日本的神明也太沒有口福了。 

遊記| 清水寺 /京都📍時間和記憶交織,淡淡的但又很安寧

我尋思為何明明相似種類的糯米食品竟然在我這裡失去了魅力。簡單有簡單的好,也正是日本人崇尚的自然之美,然而大概人的基因很奇怪,腦海從來不收藏食物的味道,反倒是一種感覺,一種只要當你再次吃到那樣喚醒記憶深處的食物時,那情那境就會重新浮現,身體亦會不由自主地追溯當時的感覺——同吃的人、餐桌上說過的話、周遭的環境氣氛……從未忘記,就一直擺在那兒,等待塵封重新被打亮的那天。 

這也何嘗不是另一種祝福,能夠記住以前就已經很值得感恩了。雖然團子內沒有我記憶中的甜味,也因此為我創造了全新的記憶,當下錯愕無奈的情緒,也應該在日後某個不經意的日子裏被我提取出來。像我此刻在回味細細咀嚼團子時的那種感覺,總會想起朋友舉著照相機的笑容、身後人潮絡繹的吵鬧聲和打落在清水寺屋頂的午後陽光,然後我在無聲無息中走了一趟時光旅行,時間和記憶交織,淡淡的,但又很安寧。